查看原文
其他

国庆特辑·农金礼颂④ | 十年改革:中小银行洗礼之后见新生

本社记者 郭涵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2023-03-28

喜迎党的二十大盛世中国向未来
1949-2022
●国庆特辑●


编者按

阅农金历史,贺盛世中华!

十年间,农村中小银行改革步伐铿锵有力,在坚定回归本源、健全公司治理、多渠道补充资本、积极化解不良过程中,坚守初心使命,实现治理能力、资产质量、发展质效大幅提升,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融媒体中心重磅推出“农金礼颂”国庆特辑,回顾奋进路,展望新征程!

今日推送第4期——


4十年改革:中小银行洗礼之后见新生

恢复和处置了高风险中小机构600多家,累计消化不良资产16万亿元。正如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在中宣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所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银行业保险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处置了一大批突出风险点,突出风险点的传染性、外溢性明显收缩。

作为我国银行体系中数量最多、最具发展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间,我国中小银行改革步伐铿锵有力,在坚定回归本源、健全公司治理、多渠道补充资本、积极化解不良的过程中,坚守初心使命,实现治理能力、资产质量、发展质效大幅提升,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数据见证蜕变。十年来,我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为25.5%和14.9%,远高于贷款平均增速。其中,中小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和“三农”贷款分别占39%和46%。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历经改革洗礼,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全国近4000家中小银行正勇担服务实体、赋能普惠的重担,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坚定迈进。


改革寻根:守住回归本源发展根基


“中国不缺大银行,更不缺服务城市的银行,缺的是支农支小的小银行。农商银行要牢牢守住自身定位,不断加大对农村市场的渗透和开发。”“改制不改姓,不管经济如何发展、产业如何转型,服务‘三农’始终是农商银行工作的底色、不变的选择。”在中国农金30人论坛·农商银行20年改革发展年会上,多位农信机构高管表示。

如今,“回归本源、专注主业”是正确的发展道路,“服务实体、做小做散”是防范风险的根本之策,已成为农村中小银行的共识。但回望十年改革历程,这一正确发展理念的建立,既有机构付出高额“学费”后的教训与反思,也离不开顶层设计适时地参与、定调和纠偏。

彼时,部分中小银行盲目扩张、偏离主业、脱实向虚,部分农商银行改制后陷入迷茫,贷款业务崇尚“放大额、垒大户”。与此同时,“三农”领域融资难、融资贵,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低、适配性差,农村信用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然严重。农村金融服务供需错配,一方面有悖于“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发展方向偏离衍生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场关乎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路径的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2012年,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做好新时期金融工作提出“五个坚持”原则,“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居于首位。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为改革定调:金融行业要回归本源。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监管层面给出了更具体的落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户数‘两增’”“全年新增‘首贷户’数量高于上年”“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等要求先后出现在银保监会相关文件中。

以此为指引,回归本地、精耕“小、散”成为农村中小银行校准改革方向的“定盘星”。发展方向与原生禀赋充分契合,农村中小银行发展活力快速显现:从“浙里贷”“藏毯贷”“秦e贷”“荆楚发展贷”等产品创新,到“金农信e付”“黔农驿站”“一个人的银行”等渠道创新;从“金融村官”“金融助理”“双基联动”等深入基层治理的特色模式,到农信系统跨省合作、省联社牵头政银合作、同业合作等多元合作,覆盖业务、科技、服务、治理等多个领域的本土化、农字号创新广泛涌现。

沿着做深、做透、做精本土市场、下沉市场的道路,各地农村中小银行逐步破解“三农”、小微服务难题,构建起差异化市场竞争力,实现了自身特色化、可持续发展。


治理铸魂:突出支农支小公司治理特色



从农信社走向农商银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中小银行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截至目前,全国共组建农商银行近1600家。改制之后,农商银行不断深化公司治理改革,公司治理组织架构、激励约束机制和内控机制逐步健全。

治理能力持续向好,离不开“严监管”的坚定决心。2019年,银保监会出台《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 强化治理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引领农村中小银行完善支农支小导向的公司治理机制,并配套建立特色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定位与服务可监测、可考核、可评价。2020年8月,银保监会出台《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为农村中小银行深化公司治理提供了行动指南。2021年,《银行保险机构董事监事履职评价办法(试行)》发布,进一步将监管指引延伸到董监事层面。十年来,监管层面持续推动农村中小银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升公司治理规范性和有效性,促进农村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

顺应监管导向,农村中小银行紧紧抓住公司治理这个防范和化解风险的牛鼻子,直面党的领导缺失、股权结构失衡、高管履职有效性不强、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内外部约束性不足等问题。勇于开展刀刃向内的改革,着力解决“形似而神不似”问题,支农支小的公司治理特色日益鲜明。

一方面,严格遵循“治行先治党”原则,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全过程;另一方面,在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改制、明确经营策略、股东准入和股权结构调整、内部经营架构优化和产品服务创新等方面,因地制宜制定策略。例如,重庆农商行在股东选择方面,重在引进价值认同的“同路人”,坚持“志同道合、互助共赢”原则,优先考虑具有先进理念、看好农村市场、有利于互相促进的合作伙伴。

正如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祝树民在《以深化改革推动农村中小银行公司治理建设》一文中所说,农商银行因农而生、伴农成长,不论怎样改革和发展,都要坚守定位,做到不忘初心,这是推进公司治理建设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近年来,农村中小银行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公司治理成效显著,机构资本和经营实力显著增强。绝大部分省联社和99%以上的农商银行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90%以上的农村中小银行引入了涉农股东,平均持股比例超过40%。机构股东股权和关联交易领域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公司治理运行的规范性持续提升,公司治理监管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增强体质:筑牢资本充足的风险抵御防线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安徽、湖北、江苏、山东、江西、湖南、广东、宁夏和青海等9个省(自治区)完成农信社改制农商银行任务。通过体制改革,农村中小银行有效拓展了增长空间,通过转机制、强业务、防风险开辟了发展新局面。但需要看到,资本金短缺、核心监管指标难达标,仍在限制部分农村中小银行的发展。

特别是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农村中小银行风险防控压力增大。筑牢资本充足这一抵御风险的重要防线,保障农村中小银行服务实体能力,需要监管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支持农村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成为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2019年,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到,要重点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优化资本结构。进入2021年,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成为政策一大亮点。当年度专项债发行超过计划规模,达到2064亿元。梳理其投向,无论是机构数占比还是总金额占比,农村中小银行均是最大受益群体。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仍在延续,且计划发行规模达3200亿元,较去年大幅提升。银保监会在部署2022年下半年工作时提出,要稳步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化险工作,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传递出对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经营稳定性、风险化解能力的重视。

除了有效利用专项债政策,近年来财政资本金注入、税收补助、网点补助等多种形式的支持举措涌现,同样为农信社改革发展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支持。

“对于部分靠自身能力无法实现资本可持续积累的中小银行,尤其对于前期积累风险较高、难以维持长远发展的机构而言,依靠外部渠道化解风险、增强短期资本实力具有现实性。”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指出。

从长远考虑,农村中小银行仍需加快构建资本补充长效机制,丰富补充资本的资金来源渠道,健全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从根本上增强抗风险能力。考虑到目前农村中小银行普遍面临的外源性资本补充门槛较高问题,某业内人士表示,“要帮助中小银行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一系列配套的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包括提高部分资本补充工具的可用性以及支持合并重组等合作方式。”


砥砺化险:勇于啃不良处置“硬骨头”


“中小银行经营是非常稳健的,发展是健康的,风险是完全可控的。”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表示。十年来,农村中小银行风险化解足音铿锵、成果丰硕,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背后,“严”字当头的监管基调发挥了“明导向、扎篱笆”的重要作用。

2016年,在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上,加快化解高风险农信社风险被列为年度重点工作,监管部门鼓励金融服务薄弱地区及存量风险较大省份的高风险农信社风险化解工作与农商银行改制并行推进。2018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迎来第一年,聚焦“严监管、防风险”,股权管理、委托贷款管理、资产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财业务管理等受到重点关注。2021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启动。但并未包括农村中小银行,对此有业内人士建议可适度放开对部分农村中小银行的试点。2022年,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基础框架初步确立,首批646亿元资金筹集到位。

时间见证了行业发展变革的轨迹和脉络。在监管政策、行业格局和科技创新的多重驱动下,农村中小银行迈入风险管理与化解新时期。

风险管理进入“全面”“智能”时代。2016年9月,《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出台,让全面风险管理成为行业焦点,改变了此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风控模式。农村中小银行逐渐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策略,既涵盖传统风险也兼顾新兴业务风险。通过持续优化风险治理架构,丰富风险防控手段,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风险识别、监测的智能化,全行业风险防控逐步实现了从“事后灭火”向“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转型。

高风险行社化解走向攻坚阶段。从不良贷款率高达67.17%的高风险信用社成长为一家连续多年不良率保持在0.75%以内的“小而美”的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浙江桐庐农商银行改革蜕变令人赞叹。以此为缩影,十年间全国成百上千家农商银行将风险处置作为重中之重,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创新处置思路、拓宽处置渠道,通过引进合格股东、吸收合并、重组整合、达标升级等多种方式,推进高风险行社处置。随着一家家高风险行社成功摘帽,农村中小银行逐渐卸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走上了稳健经营之路。

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中小银行改革不断深化,为机构化险提供了不竭动力。十年来,顶层设计和监管层面持续收紧监管“红线”,为农村中小银行精准拆弹、轻装上阵指明了方向。

身处新的历史时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农村中小银行勇担稳住宏观经济大盘重任,坚守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定位,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勇立时代潮头。

本文首发于《中国农村金融》杂志2022年第17期



END


往期推荐

国庆特辑·农金礼颂③ | 政策引领农村金融跨越式发展

国庆特辑·农金礼颂② | 农金十年:不畏风浪  不辍成长

国庆特辑·农金礼颂① | 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中踔厉奋发


编辑:赵家驹;审校:王峥;审核:王文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